数学科学学院“探红问史·仰烈铭志”红色基因传承团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
发布时间:2025-07-03 浏览次数: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628日,数学科学学院“红色基因传承团”以一场穿越八十载的精神对话,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。

28日上午,实践团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西门街道辽南社区党书记薛丽娜的陪同下,走进社区走访慰问了退休党员老教师张喜禄同志和张德强同志。张喜禄老师今年已经88岁高龄,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已有55年的党龄。这位曾辗转多所学校的老校长,用"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"的从教轨迹,在建国初期的教育版图上绣出奉献的经纬。55岁的张德强以“为祖国服务,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”的恳切建议,在代际对话中埋下青年担当的种子。实践团通过探访老党员的生活轨迹与红色初心,在这场与信仰对话的旅程中汲取了红色力量、感悟了青年使命。两位党员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,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,激励着年轻一代勇于直面挑战,不断前进。

28日下午实践团前往施介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,在泛黄的历史影像中追寻1909年出生的白族烈士足迹。从云南大理师范的求学青年,到“抗大”淬炼的革命战士,再到哲里木盟工委组织部长,施介烈士用短暂而炽热的生命践行信仰。当成员们在宣誓墙前重温誓词时,馆内“英雄业绩垂青史”的题刻与窗外青年挺拔的身影形成映照,1947年的革命星火在 2025 年的夏日里完成跨时空接力。

最后,实践团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,团队成员针对此次实践活动分享了自己的感悟。

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,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和时代使命感得到了显著提升,同时,他们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。当老党员布满褶皱的手掌与青年学生紧握,当施介烈士纪念馆的玻璃展柜映出青春脸庞,红色基因在时代经纬中编织新的精神图谱。同学们表示,将把在活动中积累的知识和体验,积极转化为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行动,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。